移民火星,如何打造新家园?

作者:吕兵 时间:2020-08-08 点击数:

火星作为一颗与地球最相似的太阳系行星,一直是人们太空移民的首要目标。随着今年又一个火星探测高潮年的到来,中国“天问一号”、美国“毅力号”、阿联酋“希望号”三颗火星探测器都已启程奔向火星。我们祝福他们一路顺利,成功完成使命,进一步揭开这颗人类“姊妹星”的神秘面纱。

假设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历经探索火星中重重的困难后,成功抵达了火星。那么,我们如何在火星上生存?就像《荒野求生》那样,我们需要做好哪些充足的准备?如何改造这个家园,让人类可以更好的生活?

image

火星表面:Credits:NASA

我们已经知道,火星大气层很薄,其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1%。火星体积很小,导致内部散热很快,从而内部发电机会很快停止工作,火星表面磁场很弱。太阳风会缓慢的将其表面大气剥离,因此目前火星表面气体密度极低。此外,较弱的磁场,使得火星表面充满着来自宇宙空间的宇宙线辐射,对生命带来极大挑战。目前火星大气主要是由遗留下的二氧化碳(95.3%)、氮气(2.7%)、氩气(1.6%)和微量的氧气(0.15%)和水汽(0.03%)。虽然火星上二氧化碳含量极高,但气体密度较低,从而温室效应并不强,受太阳照射的影响,火星近日点和远日点温度可相差近160℃,冬天(-133℃)到夏日白天(27℃)的温度跨度极大,表面平均温度零下55℃,季节变化很大。

image

午后的火星Credits:NASA/JPL-Caltech/MSSS

因此,建设火星基地是探索,登陆,并移居火星的必由之路,它将是我们的“庇护所”,保护我们免受宇宙高能射线辐射的影响,并维持一个温暖舒适的生态环境。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专家设想,火星基地必须遵循“太空”原则,外出需要穿戴宇航服,并时刻保持与地球的通信畅通。

设想中,建设火星基地可以分为三步走过程:

第一步利用自我组装的微型基地,它与空间站类似,利用小的生活舱供首批探索者短暂的定居,并探索实验设备的可靠性。

image

火星微型基地想象图Image credit: NASA

第二步建立气象站,既能监测火星的表面环境,大气磁场和地质条件等信息,又能以此为基础补充设备,构建小型基地,研究建立永久基地的可行性。

第三步选址与建设方案,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设计和建设永久基地。我们需要就基地布局,有效利用率和可行性,包括大气环境,重力,土壤,地质结构,辐射影响,饮用水,空气,舒适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和建设能力。

image

火星基地栖息地想象图Image credit: NASA

据报道,美国宇航局进行了一场火星基地建设设计竞赛,有三项入围方案,这三种方案均利用了3D打印技术来进行制造可持续建筑。

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第一种方案将基地设计为类似蒙古包的结构,非常适合多风的环境,且可方便的折叠和转移。

Team Zopherus

火星基地设计图1Image Credits: Zopherus

第二种方案结构类似于足球,开有天窗,具有充足的阳光。

team Mars Incubator

火星基地设计图2Image Credits: Mars Incubator

第三种方案其独特外形结构可使栖息地不断加强,光线通过侧面和顶部的槽形端口进入。

Team SEArch+/Apis Cor

火星基地设计图3Image Credits: Team SEArch+/Apis Cor

当然我们也可以考虑因地制宜,寻找一个合适的熔岩洞穴,学习像我们的祖先一样穴居洞中,慢慢适应火星并试着改造火星的环境。

另一项名为HP Mars的设计竞赛则更为大胆,需要挑战的是设计可容纳百万人量级的大型火星城市。设计者们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很多出色的设计作品,如图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11/18a36d26ea81453ba3ccdcb1fa34951c.jpeg

火星摩托车Image Credits: Xabier Albizu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11/b8f8dd3d3a84449983c4d34fc760d84a.jpeg

风力发电机Image Credits: CSABA团队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11/0ab53cc3f94043e881b9211ddae4b697.jpeg

蜂窝温室Image Credits: CSABA团队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11/83fc78f1c82346849d17bf306f42fcfd.jpeg

模拟蓝天Image Credits: CSABA团队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11/3ee50021ee124954b59e30ea29865348.jpeg

火星上的信号塔Image credits: CSABA团队

是不是有几分对火星基地的向往和期待呢?


火星基地的构成

火星基地需要有飞行居住舱,表面居住舱-实验室,和返回居住舱,发电机,生命保障系统,这些设备的核心意义在于发电、生产燃料、获取资源以及保障生命系统的运转。

火星基地应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发挥不同的动能。有一个区域用来保存和测试宇航服,其他区域包括食品区,测量冷却加热等设备区,办公区包含计算机,通讯设备,墙上挂有火星地图和任务表等基础工具。

在火星表面发电,核能舱作为核心发电设备,能为宇航员提供充足的电力,此外火星收到太阳的辐射是地球上的44%,因此还可以建立一个太阳能发电厂提供电力。上文提到的风力发电机建设也非常合适。


火星资源利用设备

(1)空气、食物和水

我们知道,生存的三要素是空气(氧气)、食物和水。人类如果登陆火星,很难从地球上带去足够的资源。为了在火星上生存,必须创造条件,就地取材达到上述基本生存条件。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才有生机。移民火星,“水”资源应该首当其冲。NASA科学家给出了一些火星存在水的证据,比如火星两极可能存在冰川,在夏季时可能会出现河流。另外,火星上也可能存在液态地下湖。然而,这些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并给出水或冰的分布,为将来移民火星做好准备。

氧气是人类生存必要条件,然而火星上目前氧气含量极低,主要是二氧化碳(95%以上),因此制造氧气,让火星变得宜居也是关键中的关键。当然,跟地球一样,利用植物把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是最经济可行的办法,这样植物既提供了人类的需要的食物,又能提供氧气,一举多得。当然,在移民火星初期,利用电解水产生氧气,也是一种便捷之道。此外,也可以利用强大的能量将二氧化碳中的碳和氧分离。总之,如何造出更多的氧气,需要更加聪明的方法、更加先进的新技术。

美食,是在火星上长期快乐生活的不可或缺之物。在火星上,到底能有哪些食物?火星土壤跟地球类似,种土豆是一种比较容易的获取食物的方式,土豆里富含淀粉,可以比较好的满足能量需求,当然,在食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带个中国大厨,煎炒烹炸,利用少量的食材做出多样化的美食。当然,如果火星存在液态湖,有鱼虾等海产品的话,那是更好不过了。

(2)居住与工作

考虑到改造火星大气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在人类移民火星日子里,只能建立完全封闭的大型基地。外部环境恶劣,外出必须穿厚重的宇航服。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作要住在舱内。通常居住舱和飞行居住舱相连,互为备份,可以大大降低居住者的风险。

查看源图像

火星表面人工生态圈Image credits:Surviving Mars

(3)生命保障

为了保障人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最重要的便是生命保障系统。宇航员生命保障系统将有两级系统冗余,飞行试验舱提供主要的生命保障,与之相通的地面实验舱是第一级冗余,生活储备的水,氧气,缓冲气体构成第二级冗余。

(5)往返地球

在人类未能充分利用火星的资源自给自足之前,人们需要利用返回舱进行地球到火星的来回穿梭,并运送必要的物资,同时人们也充分保留有返回地球的权利。

如何在火星长期生活?最好的一个例子莫过于《火星救援》中的主人公马克(Mark),在登陆火星后,却遇到风暴而被困所在的火星基地上,他决定活下去,等待救援,他将至少在火星上生存四年之久。为了获取氧气和水,他利用基地里的制氧机(可以分解二氧化碳)和净水机,有足够的电力就可以解决。最大的问题莫过于食物了,好在火星的土壤成分和地球接近,利用携带来的可提供微生物环境的地球土壤,与人的粪便等与火星土壤结合,便能制成可供种植的合成土壤,于是马克利用获得的土壤和从地球带来的种子,开始种起了土豆,并自诩为火星上“最伟大的植物学家”,当然也是当时的唯一一位“火星人类”,这种乐观的态度也是火星移民必备的一种素质呢。

image

Mark在种土豆Image credits:《火星救援》剧照

大概美国人民最爱的食物之一莫过于土豆了,而我国劳动人民最强大的技能莫过于开荒种菜了,或许我们可以帮Mark出谋划策,种点青菜和白菜,它不比干巴巴的饱含淀粉的土豆更香吗?


结语

面对一个与地球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经历了初到火星的惊奇,在较低的大气压强和重力加速度、单调的环境、匮乏的物资条件下,火星移民们不得不面对如何长期在此生活的问题,我们的火星基地建设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定居火星,你准备好了吗?如果还没认真思考过,我们现在思考也还不晚,让我们为火星的美好家园,为火星的青山绿水而思索吧。

===========================

参考文献

-[1] How Can We Live on Mars?

-[2] [火星家园](火星家园[M].解放军出版社, 2004.)

-[3] [飞向火星](霍尔德曼.飞向火星[M].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9.)

-[4]Latest Updates from NASA on 3D-Printed Habitat Competition



作者简介

吕兵,华中科技大学天文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能天体与SKA。

 

版权声明:原创论文,注明出处可转载。

校:吴庆文 许文龙

文章编号:华中大天文200805B



版权所有 © 华中科技大学天文学系 |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 1037号      E-mail:astro@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