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31 未来空间和地面搜寻地球2.0

作者: 时间:2020-07-16 点击数:

学 术 报 告 

报告题目

未来空间和地面搜寻地球2.0

Picture

报告时间

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14:00–15:30

报告地点

精密重力测量科学中心大楼四楼W401会议室

报告人

葛健 教授

报告人单位

佛罗里达大学天文系

邀请人

吴庆文 教授

报告内容

摘要

2019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了第一次在类太阳恒星附近发现巨行星的科学团队,这也宣布了人类在搜寻系外行星系统的第一阶段的正式结束。我们现在已非常确定太阳系不是宇宙中的唯一行星系统。事实上,我们已经知道在太阳系外有几千个行星系统。然而这些系统特质各异,和我们的太阳系很不相同。因此,人类在搜寻系外行星世界的第二阶段自然是去锁定在我们附近的类太阳恒星周围有无和我们地球一样的宜居的行星,我们称之地球2.0,并进一步探明它们上面有无生命迹象。在这个报告中,我将首先介绍目前国际上在搜寻类地球的宜居星方面的进展,也包括我的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结果。然后我将介绍我们最近发展起来的“超级开普勒”空间卫星项目。这个项目将用七个直径为30cm的望远镜构成一个大约1800平方度总视场(开普勒视场的17倍)的卫星载荷。她将在2025-2029年期间对准开普勒及其附近的天区,持续四年监测这个视场中大约二十万颗类太阳恒星,并通过把数据和开普勒的数据衔接, 用8年的时间基线来提高凌星信号的信噪比,最大地提高发现地球2.0的机会。我们的最核心科学目标是第一次探测到地球2.0和确定这类行星的发生率。然而,由于这类行星产生的信号极其微弱,这不光对用空间凌星方法探测到它们极具挑战,也对地面后续跟踪观测带来极大的困难。我们的研究表明我们需要未来地面30米望远镜和高稳定,高精度和高色散光学光谱仪来核实这些宜居星的存在,和测量这类宜居星的质量和密度,并因此判断它们是否真的适合生命生存。更具体地讲,中国团队领导的超级开普勒空间卫星加上国际30米望远镜(TMT)的高色散光学光谱仪(HROS)将是下一代搜寻地球2.0的最独特和最强大的天文设备。这些设备的投入使用将帮助人类回答“我们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最基本的问题。

报告人

简介

葛健教授现为佛罗里达大学天文学终身教授(2004-现在),曾为宾州州立大学助理教授(2000-2004),利物浦国家实验室博士后(1998-2000)。于1989年获中国科大的理学学士,1998年获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博士。葛健是达摩近邻宜居行星巡天的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少年科学天才训练项目创始人,科幻片《星际迷航》中的瓦肯星的发现者,第一位找到地外行星的华裔科学家,国际斯隆数字巡天三期MARVELS多目标地外行星巡天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以及斯隆数字巡天三期管理委员会成员,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TESS空间探索项目合作伙伴。2018年曾入选《中国留学生的四十年》的四十位杰出留学生,现兼任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中国极地科学杂志国际编委成员、中国科学,副主编、中国国际30米望远镜科学咨询委员会成员、上海天文台顾问、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等。

参会人员

全体师生


版权所有 © 华中科技大学天文学系 |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 1037号      E-mail:astro@hust.edu.cn